茶葉評價的方式有很多種,以現行台灣高山烏龍茶來綜觀茶葉評價,這些眾多的茶葉評價方式裡面大概會分為以下幾種方式:

「產地流派、專業流派、專業大師」

這些各大茶商教育的茶葉評價的方式,有一些我們茶好玩是認同的,也有一些茶葉評價的方式、立基點我們是不認同的
各位喝茶的朋友平常都怎麼評價一隻茶葉的好壞?茶葉評價依靠的是專業度還是茶齡?還是依靠的是比賽茶的評審?還是茶商講什麼就是什麼

下文分析給大家茶葉評價的優劣勢,跟各種評價茶葉方式的優劣勢

第一:產地流派

第二:專業流派

第三階段:專業大師

第四流派:皇帝個人流派 (特殊流派)

 

第一:產地流派

茶葉評價裡面這類型的人佔了大部分,這種茶葉評價的方式,也是我們最不認同的。
台灣烏龍茶的茶葉分佈幾乎都在中南部為主,從嘉義阿里山到梨山,遍布範圍越來越廣,早期最早開始做茶的地區是松柏嶺
然後慢慢往上開發,一路到最高峰大禹嶺,現在台灣茶的生產地已經遍地開花,
隨著時代更迭,茶葉這個產業裡面,評價的方式慢慢興起出了產地流派。

 

早期沒那麼多茶葉產地的時候,大家都是依照實際喝到茶葉,好不好喝來決定,或是老茶的年份,標準相對單純

到了中後期直到現今,還是很多的零售商家,茶葉商,為了銷售,直接把「產地」當成「品牌」做銷售,

這樣導致的問題是什麼?市面上瘋狂倡導產地,海拔,山頭,山的名字!

 

現今,幾乎整個市場都銷售方式都是在講產地杉林溪烏龍阿里山金萱梨山烏龍大禹嶺烏龍
茶葉評價的方式被這些該死的商人,變成了只剩海拔、產地
消費者也是受害者,在這個教育錯誤觀念的茶葉市場的長期的洗腦下,建立出這樣的茶葉評價方式,

海拔2000以上:不論喝到的感覺,茶商銷售時的評價一定是好茶。海拔1500~2000,不論喝到的感覺,評價有高有低。
海拔1500以下:不論喝到的感覺,直接評價為普通品,次級品。
這是腦子有水是嗎?這樣依照包裝給出的茶葉評價?也配稱之為評價?茶葉的包裝與生產地完全沒有關係:

這樣茶葉評價的方式,真的是令人失望,尤其是茶農茶商彼此之間也不會相互制衡
茶農將茶賣給茶商之後,茶商要讓這隻茶變成什麼身分,茶商要給這支茶葉評價為什麼,
茶農也幾乎完全不會介意。有可能你買到的梨山大禹嶺,都是阿里山杉林溪某個認真做茶的茶農製作出來。
也有可能你買到阿里山,杉林溪,梨山,都是在印尼、越南茶園認真工作的茶農、製茶師製作然後進口進來的。

這類流派的最大特點就是歧視鏈,所有的茶在包裝上就產生歧視了。喝大禹嶺茶的看不起喝梨山茶的,喝梨山茶的看不起喝阿里山茶的,
喝阿里山的看不起喝進口茶的。
(可能你喝了20年都是在喝進口茶,只是被騙了20幾年。)

這種茶葉評價的流派,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如果有人賣茶跟你強調產地,強調產地多好多特別,其實看他賣的價格就可以略知一二他到底在講什麼了。
關於茶葉價格的補充影片的內容我放置在這
把賣茶的不敢講跟消費者講的話都跟消費者講。茶葉價格到底由甚麼組成?為甚麼市面上同產地的價格落差這麼大?新聞瘋狂爆混茶但真實狀況是什麼?一次跟你說

 

第二:專業流派

這類型的茶葉評價流派在市場近年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其實越來越多的原因很簡單「消費者們不笨」

市場還是慢慢有理性意識開始抬頭,尤其是當新聞一直報導

境外茶混充高價台灣茶!低價進口翻10倍賣 調查局破獲3.3萬台斤
消費者喝下肚不自知! 好市多上架「台灣茶」混充10倍越南茶葉遭抓包

這類型的流派通常是被騙過,或是自己的理性意識開始抬頭,茶葉評價的方式在這個流派裡會被細分為很多類別。
從茶園管理,到茶葉製程,到天氣氣候等等,在自己興趣使然下對於專業越來越深入。

這類型的流派通常會分為很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入高山烏龍茶

這時候其實還稱不上專業,但是已經開始往正確的方向慢慢前進。茶葉評價的方式也不會向第一種流派一樣無腦
這一階段的茶葉評價方式,會開始蒐集很多諮詢才對茶葉做基本判斷。

開始會意識到【季節性】

【關於季節性的文章我放在這】

看季節絕對是沒錯的,對於台灣高山烏龍茶的屬性,春茶就是有春茶的特色,冬茶就是有冬茶的特色。
但是這時候因為是初入的第一階段,專業知識累積的量也還不足夠,所以會被很多稍微懂行一點的茶商欺騙怎麼說被欺騙,聽我娓娓道來。

 

季節在台灣高山茶葉的環境以及歷史中絕對是重要的,
除了季節以外更深度並且直觀的是【氣候】
茶葉評價如果只以春冬不看當天製作的氣候,絕對是有問題的。
為甚麼【氣候】比【季節】更重要。
這邊跟茶葉製成有關【關於製成的文章我放在這】

絕佳的地理位置,高海拔,但是只要是下雨天,或是沒太陽的時候製作的茶葉。
絕對就是難喝,不管他是不是什麼福壽山農場的茶,還是哪座神山的茶,都不會好。
為什麼呢?

【請參閱製成的文章】

 

再來就是初入階段的人,鑑別度還在打磨的過程中,真正能喝出春冬茶的差異的消費者,
是需要大量累積的,如果喝的茶沒超過200種,交叉對比差異性,基本上是喝不出來春冬茶差異的。
茶葉評價用季節不會是錯的,但是茶葉評價單用季節,就是錯的。

再來這個階段的人還會開始意識到品種:烏龍 金萱 四季春 翠玉 迎香..等等

基本上初入階段能喊得出來的就是這些大品種的名字,然後直觀的用品種去判斷價格優缺。
這是好事,因為不同品種的確有不同的品種香,跟適合的成長環境。但問題跟只看季節性的問題一樣。品種不能替代茶葉評價,
品種一樣會有氣候,地理狀況,跟製作過程的關係。金萱有時候喝不出任何金萱味道。但是香氣的細膩度比烏龍還好,
四季的水有時候發酵處理得當,口感比青心烏龍還要好很多。一樣是喝得少,還在累積階段,但至少比只看包裝袋的無腦流派好很多了。

茶葉評價單用【季節】【品種】絕對是錯的,也是不夠的。

:我要喝梨山的冬茶青心烏龍,這個才是好的。
但你買到的可能就是阿里山的烏龍春茶。

:我要喝阿里山最好的金萱。
但你買到的可能就是越南大勒的金萱。

茶葉評價到這一階段一定值得開心,但不要忘了:茶葉是藝術是生活更是農作物。需要更多的累積跟認知。

第二階段:成長提升真正認識高山烏龍茶的世界。

通常會進入這一階段的,大部分是因為某些契機,除了做這行的同業人員以外,大部分是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或是遇到有良心的茶商。這一階段的茶葉評價,開始真正理性。

這一階段的學習的知識跟認知會非常大量。成長的速度幾乎是飛快的提升。因為已經累積足夠的飲用量,也遇到專業人員的教導等等。

怎麼知道是不是已經在這一階段了呢?
基本上如果一個人的評價是建立在這三點之上

這三項【茶葉製成】【茶園管理】【價格】

 

第一項:茶葉製成

從茶葉萎凋到團揉解塊到包裝,茶葉製成所有的程序步驟都了然於心。
對於台灣高山烏龍茶的理論類的知識,幾乎已經飽和。
也知道怎麼在【管理】【製程】【氣候】【海拔】【價格】
這幾項關鍵指標之中去建立出對一隻茶正確的茶葉評價。這時候的茶葉評價才是足夠客觀,也才具備真正的參考價值。

 

第二項:茶園管理
茶葉的本質還是農作物,農作物是需要人類去照顧的,這一點的重要程度,在茶葉評價之中是最常被忽視的,
有滋味感的茶葉最直接關係就是照顧茶園的有好好照顧,

照顧又分為施肥,修剪,澆水,針對地理環境去建立排水系統。到採工等等這些都是直接影響茶葉品質的關鍵因素。
這樣說可能很可笑,但是如果同一個茶園,不同批採茶工,採收的方式不同,就會造就味道上的不同,管你是不是大禹嶺梨山,

這是事實,採茶工都如此了,更何況要是換了一批做茶的師傅,落差則會更大。但大部分消費者也很難真實了解茶園管理狀況。
畢竟沒有一個茶商會跟你分享產地的真實面,不是它們不想分享而是可能茶商自己也不知道。所以這時候才會需要有第三項輔助【價格】

 

第三項:價格
茶葉從農作物到市場之後就變成【商品】商品需要什麼,需要價格,綜合上述所說,茶葉評價涉及到【氣候】【製程】【管理】等等,

但最終都還是會有一個價格。品質最後須要對得起價格這點一定會建立在茶葉評價之中。
5000塊買了一斤製程有問題的茶,不論產地,就是對不起自己。2000塊買了一斤管理製程無可挑剔的茶,這就是超值。

市面上大多的銷售人員,已經無法跟這一階段的消費者做什麼欺騙行為。這一階段的人買茶葉也不再看任何包裝,跟詢問季節。
對於這一階段的他們來說,茶葉評價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它們已經深刻認知到,每年的天氣,製成,狀況,都會造成茶葉好壞的影響。故他們的評價也會相對客觀許多。會開始出現很多專業詞彙。
【重發酵】【輕發酵】【薄水】【厚水】【柔香】【清香】等等數不勝數,茶葉評價在這一階段也會越來越豐富。

什麼阿里山茶,梨山茶,大禹嶺茶。任何包裝上面的記錄的東西對於他們來說都只是聽聽而已。
反正這個市場已經亂了十幾年,也沒差,只要東西好就好。就算今天銷售人員說:【大禹嶺高山烏龍海拔2500公尺超級好喝】
只要泡下去是紅水,味道是粗的,就會立刻的打槍。

第二階段以後的專業流派,幾乎不會聽到他們對於產地品種季節有過多的評價
進口茶跟台灣茶的愛恨糾葛對於他們來說也不是什麼新話題,
只要茶好,對得起價格,商家夠誠實,都會成為它們的口袋名單。

這一階段的茶葉評價,真的是在評價茶葉本體了,
製成不好的茶,會造成的後果如【紅湯】【濁水】【異味】【悶味】【走味】
這些一泡下去就可以立刻知道這隻茶到底是什麼來頭,經歷了什麼。
對於茶葉的製作過程非常熟悉,甚至有時候可以說出這是哪一階段的製程有問題。

【紅湯】-發酵過頭,走水不順等等
會注意自己泡茶的器具,注意自己泡茶用的水。
茶葉評價累積到了一定程度都會進入這個階段,
要真正進入第三階段的茶葉評價就是看緣分了。

 

第三階段:專業大師

這個階段的人很少,他們會開始關注茶園管理
通常進入到這個這個階段的大部分已經不會局限於台灣高山烏龍茶。
會比較更多茶種,紅茶,白茶,東方美人等等。
再從這些茶種裡面交叉對比去感受。
對於茶葉評價這件事幾乎是絕對理性的。
以我的從業經驗來看,這一階段的專業大師通常會是以下2種。

本身就是茶葉產業,需要大量採購,每一個評價、每一個決定一但決定幾乎都是幾百萬。
什麼茶葉評價還要看品種山頭有得沒得,已經跳脫出來,
更多的是看茶園管理,還有製程。以及市場接受度。對於每年的茶葉表現,幾乎都記在心裡,哪一個茶農今年做的東西特別好,
哪一個茶農今年做的東西很普通,幾乎都有強烈的印象。

另外一種就是有天賦的消費者,但專業大師這一塊要在消費者裡面找到的比例真的很少,
因為市場環境的關係,很多消費者被茶商瘋狂洗腦,對於茶葉的刻板印象已經維持數十年之久,要能進入到這個階段,
真的是對於味道的敏感,與生俱來的天賦,或是像從業人員一樣,有生存的壓力在這之中,才會逼迫自己成為專業大師的等級。

這一茶葉評鑑階段的最大特徵就是,無我只有茶:我是誰不重要,對方說了茶怎樣不重要,
茶入喉之後最重要。有沒有對得他的價格,這次的天氣製程眾多因素裡面累積出來的成果,
有沒有令人心滿意足,哪一方的茶園主在進步,哪一方的水準越來越高。

 

第四流派:皇帝個人流派

茶葉評價之中,這個流派我個人最喜歡,也最欣賞。
為甚麼會用到【最】這種形容詞。
因為這茶葉評價流派之中,這群人是最自我,也是心理素質最強的。
大家可能會誤以為這個流派在市場上很多,但事實上是真的很少。
怎麼在眾多通路裡面,一堆莫名其妙的獎牌裡面還能堅持自己要的東西,真的很難。

很多消費者在買茶的過程中,被茶商洗腦產地等等,茶商用的方式不一定會是好言溝通,很多時候也都是比大聲、比氣勢。

大聲的說:【我家梨山茶最好,其他人都是垃圾茶】
很多消費者往往就會在不同的茶商銷售氛圍之中改變自己的觀點。然後無法建立出正確的茶葉評價觀念。

但是這個流派裡面的人非常特殊,他們不特別在意產地,包裝,製程管理。一切的標準都是建立在自己喜不喜歡,跟價錢合不合理。
也沒有在管茶商講的有多眼花撩亂,也不在乎銷售人員的嘴臉,
氣勢再強,東西爛就是爛。氣氛再好,茶不好都沒有用 (很多人用氣勢賣茶的,專騙不懂喝的人)

不在乎別人如何形容自己懂不懂茶,產地,包裝,製程,管理等等,這些交給茶商煩惱即可。

【我幹嘛懂茶?】【只要我覺得好喝就是好茶】

如果要評價茶葉評價的各種流派的人,這一流派,
某種程度上才是真正在玩茶的人,知道自己要什麼,
自己要追求的味道跟口感,將自用,送禮,招待朋友,
甚至早上喝晚上喝,把每一隻自己要買的茶的用途都劃分得清清楚楚。
他們給出的茶葉評價往往非常純粹簡單
:【好茶值得】【不好喝不值得】【還可以不錯】
-其實茶葉的根本之道,也是如此,這是為了陶冶性情養生而誕生的農作物。
不是為了懂或不懂而誕生的產物。
古時候的皇帝不會在意商品花了多少心思呈現出來,只是我單純喜歡不喜歡。滿不滿意。
在這個混亂的充滿話術的市場中,這一茶葉評價流派幾乎可以堪稱是唯一清流了。

以上這三種流派,都存在茶葉世界之中,我相信看完文章的你,
腦海中一定或多或少都會浮現出自己身邊周圍門派人物。

茶葉評價很難?茶葉評價需要專業?茶葉評價需要年齡大?
不,其實都不用,我們茶好玩期許自己成為專業大師級,但希望這個市場氣氛慢慢轉化成第三個流派,
這樣那些在茶葉市場數十年的話術,就會慢慢衰退,優質的商品終究會驅逐到劣質的產品。

 

茶好玩做你最好的服務後盾!

每個人每一位消費者都有自己喜歡的口感香氣。所以,只要你買我們茶的覺得哪隻不合口味,我們一定積極處理,
你不合的口味可能某個皇帝已經買了30斤,你喜歡的口味,可能也被某個皇帝嫌棄到爆。
都可以,都沒關係,我們全部都樂意處理,畢竟喝茶就是要表達,讓我們知道好壞,
也讓市場上的大家都知道好壞。也歡迎各路流派出來對各方茶葉做茶葉評價。

 

茶好玩,全台第一品牌公開販售進口茶。我們不介意你問我們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