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泡茶會苦,不是茶的問題,是你倒水的那一瞬間你就錯了。
尤其像青茶、半發酵烏龍茶這種風味細緻的茶,一個小錯誤,就會讓整壺茶變得澀到皺眉。
根據茶好玩茶秘書的觀察,超過 80% 的人都在「水溫」、「比例」、「時間」這三個環節踩雷。
只要掌握 4 個關鍵動作,茶再便宜都能泡得好喝。
這不是泡法秘訣,是一種風味控制術。
球狀烏龍用大滾水、100°C 沖泡
條索紅茶(如熱戀紅茶) 請使用85~90度的熱水
使用礦泉水、拒用 RO 水(推薦波爾水)
玻璃、陶瓷茶具新手更好控味道 (紫砂容易殘味,新手慎用)
先聞再泡,別讓走味茶毀了整壺水 每次泡之前,抓一撮茶葉聞香,如果沒香氣、或有潮味,那是放太久或受潮。別硬泡,再好水也救不回來。
(📌茶好玩高手提醒:青茶買回家開封後建議兩周內飲用完畢,以免走味,整包直接浪費)
不要用飲水機熱水!要有「礦物質」的水才撐得起茶香 飲水機的加熱水通常軟化過、死水味重,泡出來的茶會「滑不進口腔」,沒層次。用煮沸的山泉水、礦泉水才行。
(📌茶好玩高手提醒:有些錯誤的水還會讓茶葉泡得黑黑的,如果你很愛茶一定要注意水質!)
球狀茶葉,沒大滾水沖它根本打不開 烏龍茶多為球狀,如果你用 85 度、90 度,根本泡不開,味道像開水。請一定用「剛滾開的水」直接沖。
(📌茶好玩高手提醒:很多茶商會說用85度、90度,為什麼?因為溫度太低沖不出茶葉的細膩香氣,也沖不出茶葉的缺點,讓他好賣你茶)
多 15 秒溫潤泡,讓茶葉先醒醒再發揮 泡第一泡前先用熱水沖過、浸泡 10~15 秒倒掉,這動作叫「溫潤泡」,能讓茶葉先釋出雜質與初層風味,第二泡開始才是黃金滋味。
(📌茶好玩高手提醒:時間不要太長,第一泡、第二泡的味道是精華中的精華,有些奢侈的客人甚至只喝一二泡)
因為你以為泡茶是「倒熱水、等一下」,但真相是——每一秒都在釋放苦味或澀感。
尤其烏龍、青茶這種球狀茶葉,新手最常犯的錯就是:
水不夠熱、時間拖太久、茶葉還沒開就開始倒。
結果泡出一口——像苦瓜配開水,誰受得了?
(📌 茶好玩提醒:泡茶錯誤不大,但就差那「幾秒鐘」,整壺都白費)
為什麼茶葉會苦澀?
茶會苦?大部分時候不是茶的問題,是你根本沒搞懂它的脾氣。
茶的「脾氣」,說白了,就是它身上那兩個惹不起的成分:咖啡因、茶多酚(特別是兒茶素)。這兩個傢伙,平常藏得好好的,但你只要水一燙、時間一久,就會全部爆出來 —— 苦、澀、刮口、回甘全沒了,像在喝情緒濃湯。
(📌高手才知道:不同茶類「釋放臨界點」不同,綠茶 70 度就會澀,烏龍則要高溫才能開得漂亮)
所以不是你不會泡茶,是你把茶逼急了。要它香,它卻覺得你沒資格。
茶種 | 建議水溫 | 浸泡時間 | 茶葉用量(每150ml) | 小提醒 |
---|---|---|---|---|
綠茶 | 70–80°C | 30–60 秒 | 2–3g(1 茶匙) | 水一燙就澀,不用醒茶 |
烏龍茶(球狀) | 95–100°C | 60–90 秒 | 3–5g(1.5 茶匙) | 務必大滾水,泡前溫潤泡 |
紅茶 | 90–95°C | 90–120 秒 | 3–5g(1.5 茶匙) | 別泡超過兩分鐘,否則澀掉 |
烘焙茶(球狀) | 100°C | 60–90 秒 | 3–5g(1.5 茶匙) | 一定要 100°C 沖才出香氣與焙火味 |
茶具材質 | 好處 | 缺點 | 推薦搭配茶種 |
---|---|---|---|
玻璃 | 視覺透明、易觀察茶湯變化、易清洗 | 保溫性較差、易燙手 | 綠茶、花茶、冷泡茶 |
陶瓷 | 不吸味、保溫中等、易取得 | 厚重、易破損 | 紅茶、烏龍茶 |
紫砂 | 透氣性好、能提昇茶香、適合熟茶 | 吸附茶味、不適合沖不同茶、需養壺 | 烏龍茶、普洱、烘焙茶 |
不鏽鋼 | 堅固耐用、不易摔破、導熱快 | 可能影響風味、較無茶韻 | 旅行用、野外泡茶 |
水質類型 | 特色 | 泡茶效果 | 建議使用場景 |
---|---|---|---|
礦泉水 | 含礦物質,風味層次足 | 提升茶香與回甘感 | 高山烏龍、重香型茶種 |
山泉水 | 天然微礦物質、水質甘甜 | 泡出來的茶更有靈氣 | 資深茶友、講究泡法者 |
過濾水(如BRITA) | 去除氯氣與重金屬 | 味道乾淨但稍弱 | 日常泡茶、冷泡茶 |
純水 / RO 水 | 幾乎無礦物質 | 茶湯單薄、茶香浮不起來 | 不建議用來泡茶 |
飲水機加熱水 | 反覆加熱、常帶死水味 | 茶味黏滯、不易入口 | 緊急時可用,但不推薦 |
十個新手有七個,錢花下去,換來一杯「怨氣湯」。
不是茶壞了,是你泡壞了。
溫度一高、時間一久,茶不回甘,反而記仇。
你以為用越熱的水越能把味道逼出來?錯。尤其是綠茶或條索型烏龍,遇到 100°C 的滾水,茶多酚直接爆量釋放,整壺秒變澀湯。
你以為是茶葉不好,實際上是你在燙它的靈魂。
很多新手泡茶都憑感覺抓茶葉,結果不是淡如開水、就是濃到發苦。茶葉比例不對,會讓泡出來的茶沒層次、很難救。你以為是水的問題,其實是你從第一步就設錯定時炸彈。
你一邊滑手機一邊泡茶?時間一過,單寧釋出太多,茶湯就從「回甘」變「回擊」。尤其烏龍與紅茶,只要超過兩分鐘以上,苦味會直接蓋掉香氣。你以為多泡有誠意,實際是在自爆。
飲水機的熱水、RO 純水、沒有礦物質的蒸餾水,看似乾淨,卻是泡茶殺手。這些水泡出來的茶湯味道單薄、香氣不立,甚至還會有死水味。你以為自己很講究,結果茶喝起來像沒睡醒。
紫砂壺泡茶很帥,但沒養好就會有陳味。玻璃杯方便但降溫快,茶還沒泡開水就涼了。很多人不懂茶具材質怎麼影響風味,結果每次都泡得不對味,還以為是手法問題。
結語:從今天開始,泡茶就這麼簡單
茶不是難,是你沒找到對的方法。這篇教你的不是什麼儀式感,
是一種控制術:溫度對、比例準、時間剛好,三步一到位,茶就不再苦。
你不需要什麼頂級茶王,只要動作正確,再便宜的茶都能泡出細緻香氣。從今天開始,別再怪茶,先修自己的手法。
但泡法會了,茶葉怎麼挑?哪一款適合你?
或來電04-2299-0729,專門介紹服務
茶好玩營業時間:(周一至周五,上午九點至晚上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