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常聽到別人說生茶、熟茶,這兩個的區別其實就是有烘焙與沒烘焙。

 

 

茶葉的烘焙程度可根據焙火的時間長短及強度分為輕、中、重三種。

輕焙火茶又被稱為生茶或三七茶,中焙火茶則常被稱為半生熟茶或功夫茶,而重焙火茶則又被稱為熟茶,

需要焙火至少七成以上。每種烘焙程度的茶葉都有不同的特色,輕焙火茶氣香清淡、味道淡而喉韻較輕,

中焙火茶則氣香飄逸、味甘且喉韻佳,而重焙火茶則氣香沉穩、味甘且喉韻長、醇厚溫潤。

若感覺身體比較寒冷,建議飲用重焙火茶,若感覺比較乾燥,則建議飲用輕焙火茶。

 

茶葉的烘焙過程基於茶葉成分中的胺基酸、單糖及雙糖等物質,透過在焙火過程中產生的酶納反應現象來進行。

茶葉的烘焙是一個慢慢烘培的過程,將茶葉由清香轉變為濃香。

在烘焙的過程中,茶葉的水分、主果膠質和重量等因素通過烘焙器具的風門、溫度和時間的互動影響,

以尋找和掌控酶納反應達到所需的色、香和味。茶葉的烘焙是一門科學技術,

茶葉製茶師傅的識茶能力是烘焙茶葉的基礎,而酶納反應則是茶葉烘焙的理論基礎。

 

烏龍茶是一種與中國傳統茶文化緊密相關的茶品。

其製作過程包含摘取、萎凋、揉捻、發酵、烘焙等多個步驟,其中烘焙是關鍵的一步,決定了茶葉的風味和口感。

烘焙程度的不同會對烏龍茶的香氣、滋味、喉韻等產生影響。

輕微的烘焙可以讓茶葉保持清香和淡雅的味道,中度的烘焙會使茶葉產生花香和甜味,

重度的烘焙會讓茶葉呈現濃郁的香氣和口感。不同的烘焙程度還可以讓烏龍茶適合不同的口感喜好和氣候環境。

烏龍茶的烘焙技術需要製茶師傅憑藉豐富的經驗和對茶葉的敏銳嗅覺進行掌控,

選擇合適的烘焙溫度和時間,將茶葉烘焙至理想的程度。由於烘焙過程需要密切監控和掌握,

因此烏龍茶的製作過程相對比較繁複和考驗製茶師傅的技術。

 

茶葉的烘焙程度通常可以透過外觀、香氣和滋味來判斷。以下是判斷茶葉烘焙程度的一些指標:

外觀:烘焙程度越重的茶葉,顏色越深。例如,熟茶的顏色會比青茶更深。

香氣:茶葉的香氣會隨著烘焙程度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青茶的香氣一般比較清淡,而熟茶的香氣則比較濃鬱。

滋味:茶葉的滋味也會受到烘焙程度的影響。一般來說,青茶的滋味比較清爽,熟茶的滋味則相對較醇厚。

因此,你可以透過觀察茶葉的外觀和品嘗茶葉的香氣和滋味來判斷茶葉的烘焙程度。

 

此外,也可以透過觀察茶葉的外觀、香氣以及口感來判斷茶的烘焙程度。

一般來說,焙火較重的茶葉顏色偏深,香氣較濃烈,口感較濃厚,有時會有焦糖或炭燒的味道。

而焙火較輕的茶葉顏色較淺,香氣清新,口感較清爽,有時會帶有花香或果香。

另外,也可以透過茶葉的名稱或產地來判斷茶的烘焙程度。

一些茶葉的名稱或產地已經與特定的烘焙程度產生了聯想,例如台灣的鐵觀音茶一般都是烤得比較重的熟茶,

而台灣的高山茶一般都是烤得比較輕的青茶。

總之,判斷茶的烘焙程度需要一定的經驗和知識,可以透過多喝茶、多嘗試不同種類的茶葉來提升判斷能力。

另外,也可以向專業的茶葉師傅請教。

 

為什麼茶需要經過烘焙呢?

這裡的生熟不同於普洱生熟的概念,而是指烘焙的有無。

表示經過烘焙的茶葉屬於溫性,而未經烘焙的茶葉則屬於寒、涼性。因此,烘焙是調整茶葉屬性的重要步驟之一。

在茶葉的初級製程中,有一個名為「乾燥」的步驟。經過初步加工後的茶葉就已經可以飲用,

但這種未被精製的茶葉稱為「毛茶」,是半成品的狀態。

即使這種毛茶水份已經降低到長期保存的標準,也可以直接販售。

但是,乾燥完畢後的初級加工原料茶需要進一步進行後段的精製加工流程,包括拼配、烘焙等經典風味調整技術,

以便製造出更好的茶品。

 

烘焙的主要作用是讓茶葉產生變化,如焦糖化、梅納反應等,同時也能降低茶葉的水分,

保持穩定的品質。透過控制溫度和時間,不同的焙火程度可以增加香氣層次和風味,從而提升茶品的質量。

茶葉烘焙的方式有兩種:炭火烘焙和電烘焙。不同的焙法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茶葉風味。

目前在台灣,大多數茶葉是使用電烘焙的方式進行烘焙。然而,炭火烘焙是一種傳統的製茶方法,

因為需要熟練的技術和多道工序(如起炭、覆灰等),

而且無法大量生產,因此成本較高。相對而言,較少人會使用炭火。

 

什麼人適合喝烘焙茶?

烘焙茶一般較適合喜歡喝濃厚口感、有深度的茶飲的人士。

通常這些人會喜歡烘焙茶濃郁的香氣、滑順的口感以及微苦的味道,

而且他們可能也喜歡品嚐茶葉的不同層次和風味。

此外,烘焙茶有時也被推薦給想要減少咖啡因攝取的人。相對於其他茶類,

烘焙茶的咖啡因含量較低,因此更容易被身體吸收和代謝,同時也能讓喝茶的人感到更加平靜和放鬆。

總的來說,烘焙茶適合那些喜歡探索不同口感和風味的茶飲愛好者,以及那些希望享受較低咖啡因茶飲的人士。